回憶起以前假日時,跟老爹最常去打牙祭的餐廳不是泰式餐廳就是日式餐廳。談起老爹的”崇日情結”可不是三言兩句就可以交代,還給他取個綽號叫”小日本”。老爹還沒被貴婦抓走之前,他就獨自一個人去京都賞過櫻花(同志交友照跟醫院網頁醫生的獨照都是以櫻花為背景,哈哈!)。在跟貴婦在一起幾年中,也去過幾趟日本,在每次規劃路線時,有”交通控”的老爹,翻著四通八達的日本地鐵路線圖,比看診還用心哩~俺是看得頭眼花。當然日本食物也是他的最愛,常常背著我去買7-11的抹茶拿鐵,不過想起在日光溫泉民宿附的烤魚一夜干早餐,我也忍不住唾液瞬間爆增…
搬到多倫多之後,進日式餐廳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。不靠海的因素,所有的海鮮都水漲船高;要吃到新鮮的生魚片也是難上加難。但奇怪的,在多倫多街上到處都是賣壽司的店,從地鐵轉角至超市熟食部,經營模式就像台灣爭鮮的外帶店。價格上一點都不親民;小小一盒,往往就要7塊加幣(加稅之後將近台幣約三百大洋),但用料很普通,常見的小黃瓜加假蟹肉,豪華一點就是鮭魚壽司。
或許市場需求的關係,我們在課堂上也要學做壽司(但原本玉子燒的部分內餡改成包著法式的干貝幕斯saffron scallop mousse) 。因為從來沒有包過壽司,上網做了一下功課,但令我期待是,這個白人chef怎麼教我們包壽司。上課當天,chef開頭就坦承這是他的弱項,後來目標轉向我這個東方臉孔,就頻頻問我:「是否步驟正確?」、「醋加的夠多嗎?」、「米怎麼煮?」之類的(唉~俺又不日本人,差點要亮國旗,哼!顧不及大陸同學了)。一整天下來,發現韓國同學異常出色,後來才想到在韓國超市常常看到壽司。我問了班上的韓國同學:「是否韓國菜也有sushi對嗎?」馬上被糾正,「那是Kimbop!」韓國同學堅稱,是日本抄襲他們的。
韓國超市的"類壽司"
第一次的壽司處女作